上海媳妇说跨国婚姻

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本地人,丈夫杰夫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我们有两个儿子——四岁的敢敢和两岁的看看。一家人生活、工作都在上海。
 

虽然是跨国婚姻家庭,但我们的夫妻相处、育儿方式、与双方长辈及亲友的来往,和周围大多数人的家庭并没有本质区别。我们因爱情进入婚姻,经过许多争吵磨合,开始明白维系婚姻最重要的是真诚和尊重;爱孩子,想把我们最好的都给他们;对父母总怀一点愧疚之心,觉得应该对他们更好一些;希望做更好的人,成为亲朋好友眼中靠谱、有益的人。

 

总有人问我,文化冲突大吗?不,比起男女两性差别导致的冲突,文化冲突几乎不值一提。
 

遇到一些情况,比如工作变动、家里阿姨请假、孩子上幼儿园,甚至是雾霾天,还有人对我说:你们不用发愁的,大不了去美国。事实上,去美国,根本不是一条退路,不是解决任何困难的良方。此处不幸福,彼处何能幸福!说这些,是想说明,跨国婚姻的家庭,并不比任何其他家庭更容易或更困难。
 

我们现在的家庭模式,是我们夫妻两人在磨合中一点点厘清并经过选择的结果。支持我们走下去的,是一个又一个自主的选择以及支持这些选择的实际行动。我这里特别想强调选择——选择的意愿和勇气,承担选择的行动和坚持。即便现实情况压缩到这样一个地步,即看似只有一条路、没得选择了,依然还有态度的选择。
 


 

对我来说,选择始于怀第一个孩子敢敢时。得知怀孕后,我很紧张。周围朋友怀孕了一般会请妈妈过来同住,便于照顾;一些好友也建议我让妈妈住过来帮帮忙,以防万一。所有这些都给我一种压力:怀孕了,家里就要有一个帮手。如果没有,不仅奇怪,而且可怜。杰夫和我认真地谈了一次。他认为怀孕时的家庭事务、情感需求等应该在夫妻两人的范围内解决,我则认定家里需要多一个人来帮忙。最后妥协的结果是:自己先应付两个星期试试,如果觉得不行,再请妈妈来。
 

我们在周末大采购,将蔬菜和荤菜一顿顿分好,工作日下班后,从冰箱里拿现成的菜加工,省了很多时间;使用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家电产品,比如自动吸尘器、干衣机,家务活减少很多。两周过下来,可以维持;继续两周,再两周……就这样,我们在没有钟点工也没有长辈帮忙的情况下安然度过整个孕期。
 

这一个决定,是我尝试不再以“周围人怎么处理问题我也怎么处理”为准绳作出选择的开始,更是我们夫妻学习遇到困难首先选择通过两人相互支撑、相互理解、自我加压而非向外界寻求帮助来解决问题的发端。
 

夫妻俩应该做自己家庭生活方式、育儿方式的决定人和负责人
 

孩子出生后,我们请了月嫂。第二个月,我休产假在家,杰夫上班。白天,我带孩子,去菜场超市购物;杰夫下班后,他看孩子,我准备晚饭。有时,晚上孩子睡觉后,我们会烧一些复杂的荤菜,第二天热热就能吃。外公外婆时不时过来住一两天,看看小孩子,但不承担任何具体的育儿或家务。这样战战兢兢过了三四个月,我和杰夫都对照顾孩子上手了,哪怕我们之中有一个人不在家,另一个人也可以单独应付。
 

产假结束,我回单位上班。我们请了一位阿姨,白天由她在家照顾孩子,晚上阿姨下班,我们夫妻俩中的一个人回家接手。很多人说,把孩子单独交给阿姨,放心吗?我想说,我们是幸运的,请到了一位相处愉快、很会带孩子的阿姨,将孩子交给她,我们非常放心。但也许,正因为我们选择了信任,所以我们得到了一个值得信任的帮手。
 

敢敢一岁时,我怀上了第二个孩子看看。很多人问我:“生第二个孩子了,是不是第一个孩子送去你父母家,或者送到美国让你公婆带?”我曾遇到三个怀着二胎的上海妈妈,两个计划把大孩子送到外婆家,一个家里原本有一个住家阿姨,计划再多请一个。我想,如果没有过去两年的层层自我加压,我恐怕也会不知道怎么应付两个孩子,也会做出将大孩子送走或多请一个阿姨这样的决定。但事实上,看看出生仅一周,阿姨就因私人原因请假了一个多月,以致带两个孩子的主力就只是我们夫妻俩,而且杰夫还得上班。那段日子确实很忙乱,但也应付下来了。
 

特别说说要不要请双方长辈照顾孩子的话题。生第二个孩子之前,我坚定地认为让长辈照顾孩子弊大于利。且不提两代人之间的磨合、育儿观念上的冲突,最关键的是,年轻的父母容易产生依赖,尤其做爸爸的容易被隔离在育儿之外,而爸爸在育儿中的疏离,是很多矛盾特别是夫妻矛盾的导火索。
 

生第二个孩子之后,我放松很多,加之我亲眼看到祖辈对孩子无条件无边界无期望的爱,是父母给不了的,也会成为孩子记忆中非常甜蜜的一部分,所以对不同的选择也更宽容。但有一点我还是坚信,不管有没有长辈帮忙,夫妻俩应该做自己家庭生活方式、育儿方式的决定人和负责人,也应当为之付出勤劳和坚持。
 

不能用 “没有其他选择”这样的借口,来为自己不满意的现状开脱
 

我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怀孕了,没办法呀,我和老公都要上班,不可能自己买菜做饭,我妈妈必须来啊”、“老公白天工作很辛苦,晚上他就单独睡一个房间,带孩子搭不上手啊”、“我们都要上班,孩子交给阿姨不放心,没办法,只好让公婆搬来一起住”、“我们都是外地人,父母住在上海也不习惯,只能把孩子送回老家”……
 

似乎没有选择,而现状又不是自己想要的,只能熬过去再说。我总想,我们这一代人受过一定教育,物质条件也给了我们追求个性生活的空间,我们可以也应该在自己个人的生活中,开始一点点尝试——听见内心,遵从内心,并为之做一个稍微勤劳的人。我们不能用“没有其他选择”这样的借口,来为自己不满意的现状开脱。现状是由许多细小的选择累积而成的,也正是一个个看似不那么紧要的选择将我们变成了现在的自己。
 

我有一种切身体会,生活总高于人的能力那么一点点,你得踮起脚来,有时还得跳一跳,才能够着。尽管,生活一年比一年复杂、责任一点点加码,但只要之前你一直在认真地踮脚,有时尽力地跳跃,那么,你会觉得,这个需要踮脚去够的程度,一直和你的舒适位置维持着一个适当的距离。也就是说,人是有潜力的,你的力量在跟着环境生长。单身时,收拾一点点大的地方,也觉得挺忙,乱哄哄的;结婚了,两个人,争吵磨合再加家务,花前月下倏忽一瞬已属不易;怀孕了,生第一个孩子,生第二个孩子,觉得生活超出自己应付的能力,可是,竟然也没有乱到哪里去。
 

我在婚姻里选择的方式,肯定不适合每一个人,但却是适合我的,是我内心觉得不别扭的,是我和我的家庭共同选择的结果。婚姻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你一定能找到适合你的、你喜欢的方式来抚养你的孩子、过你的家庭生活。这无关金钱机遇,真正重要的是一点勇气、勤劳和坚持。

 

 

上一篇:跨国婚姻如何处理文化生活差异

下一篇:如何与外国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