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端正跨国婚恋的态度
据意大利《欧联时报》报道,婚姻关乎爱情,伦理,因此成为艺术作品亘古不变的主题,那么跨国婚恋,又因为其自身所具有的神秘或者敏感,成为一直以来人们关注的焦点。跨国婚恋也就成为一个欲说还休的话题。
中国的第一例跨国婚姻,在今天看来有很多让人忍俊不禁的情节。当时只有十七岁的中央美院学生宋怀佳邂逅了保加利亚留学生万曼,在他们相爱的过程中,经历了种种在当时特殊政治时代的考验,而最后还是周总理的回信成为了他们通往婚姻道路上的绿灯。
时光荏苒,在最近的一项调查中显示,现在中国的跨国婚姻占到了全体婚姻的5%,也就是说每年大约有40多万外国人和中国的青年男女结缘。从当初的谈虎色变到现在的欣然接受,中国跨国婚恋走过的历程,恐怕可以说是中国人心态逐步成熟的过程。
中国跨国婚姻的历程有两个相对典型的时期:一是上世纪80-90年代,“出国热”的骤然兴起,使一部分急于出国的人把与外国人结婚作为一种手段。当时似乎跨国婚姻的目的不是追求美满的生,而是为了实现出国的功利性目的。基于当时的现实,盲目和功利的跨国婚姻质量并不高。而之后到了21世纪,这个时期中国跨国婚姻的发展已经趋向于理性,曾经的功利性成分较强转向感情成分的比重越来越大。跨国婚姻逐步回归本质,也就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在中国跨国婚姻经历的过程,恰恰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因为正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与其他各国文化、经济和政治越来越频繁的交流,才使得中国和世界在不断的相互了解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才给跨国婚姻的成就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在这个过程里,中国人的国民心态也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外国男人娶中国女人和中国男人娶外国女人到底有什么根本不同呢?有人说:“一个女性憧憬外嫁、而男性却对内部和外部的女性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的群体,肯定是一个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弱势可以是经济的,也可以是文化的,还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方面的弱势是一个事实。然而,在中国经济情况大大改观了。
面对涉外婚姻这个话题,我们常常会流露出我们民族的弱势地位和弱势心态。很多西方人把涉外婚姻看得很平常,但中国人一谈这个问题,头脑中马上就对“地位”、“经济”、“目的”这些东西敏感起来,这表明我们在内心还处于一个弱势地位。难怪一些中国人,会因外国男人娶走了中国女人而愤愤不平,一定要看到中国男人也“娶回”个外国媳妇才觉得心理平衡了。
国籍、习惯、观念、风俗、语言的差异导致没有认同感和归宿感。事实上,跨国婚姻与国内婚姻相比是有较高风险的,它的不确定性因素更高。从传统上讲,中国人更讲究门当户对,而对跨国婚姻来说,缺乏共同的文化圈,双方在语言、风俗、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
然而在中国经济情况大为改观的今天,国人对跨国婚姻的态度,也从最初的难以理解到现在的欣然接受了。心态的改变往往要比事实的改变来的慢,恐怕还需要有一个挣扎的过程。不过在中国经济迅速腾飞,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情况下,这种改变显而易见。国人在民族自信心增强的同时,也克服了曾经的弱势心态,从而可以坦然面对跨国婚姻。不再把原本本该基于爱情的婚姻和其他一些东西强硬的纠结在一起。
总而言之,中国跨国婚姻所经历的历程,也反映出中国人心态逐步健全成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