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的一对年轻人相恋了。女生是一个漂亮的中国女孩儿,叫宋怀桂;男生叫万曼,来自保加利亚。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异国情侣的恋爱分外不易。他们每次约会,都像是搞地下工作,躲躲藏藏;恋情公开后,女孩遭遇到来自家庭、社会的种种阻力和警告。最终,还是周恩来总理收到这地年轻人的信后,特批了他们的结合申请,成就了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桩跨国婚姻。
大陆央视报道,1980年,23岁的女青年李爽,带着自己的木板画作品到中国美术馆参展,其间邂逅法国外交官白天祥。两人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然而,第二年9月9日,李爽被捕,不久后被判处二年劳教。白天祥则被驱逐出境。后来,法国总统密特朗访华期间向邓小平提及此事,李爽才获得特批被释放。李爽出狱后去了巴黎,与白天祥终成眷属。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政治生活高于一切,这个国家发生的事情,几乎都要被人为地与政治联系起来。因而,那时发生在中国的跨国恋情和婚姻,常常被社会和政府看成是“里通外国”。
改革开放改变了这一切。随着外资、外国人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人接触、认识外界和外国人的机会越来越多,涉外婚姻不可避免地随之增加。
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功利性”要素成为涉外婚姻当中的一个重要事实。年轻漂亮的中国女性依偎在蓝眼睛、黄头发的“白胡子老爷爷”身边,成为一些开放城市街头的常见景象,而外国女性嫁给中国郎的数量少之又少。那时的中国,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虽稳步提升,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极大的悬殊;人们创造财富的机会和平台,也远不如眼下这么多。因而,嫁给老外--不管他年龄几何,成为不少中国女性发家致富的捷径。
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财富的急速积累,中国社会的软硬件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开始成为很多外国人就业、创业和生活的“新大陆”。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涉外婚姻的数量稳步增加。数据显示,1996年至2002年的7年间,在上海登记的涉外婚姻超过2.1万对,平均每年3000对,这个数字比1980年增加了7倍多;近些年,北京每年新增涉外婚姻千余对;江西2012年涉外婚姻登记1550对,联姻范围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洋媳妇”嫁到江西的占80%;青岛近几年年增涉外婚姻约400对,异国情侣婚后大多选择定居青岛……
中国涉外婚姻的内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婚姻中的外籍人士大多能以平常心态对待与配偶可能存在的文化差异,中国人面对涉外婚姻越发趋于理性,男女双方在年龄、文化素养、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差距明显缩小,感情成为择偶的主要因素……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张仁玺不久前所作的调查显示,中国的涉外婚姻目前有增加的趋势,但离婚率一直都不高,只占10%左右,低于中国内地的平均水平。
中美心心国际婚姻网总结认为,政治—功利—感情,便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涉外婚姻走过的路。中国涉外婚姻内涵和特点的发展变化,正是在这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